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成效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我市实现所有贫困人口、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为零。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底的3102.4元提高到2020年底的12727.29元,增长了3.1倍。

  “十三五”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把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的北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市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从多个方面入手,在脱贫攻坚原有机制的基础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发展特色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

  记者从市扶贫移民局获悉,今年将以习近平总书记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度总体稳定,防止贫困反弹。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监测协调督战制度和精准防贫工作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据悉,2020年,我市依托土地平整肥沃和海洋资源丰富优势,谋篇布局“陆、海”文章,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58亿元,推动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打造5个“万亩产业”,每个县区初步形成2—5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县级特色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园)。全市共扶持10689户贫困户实施种植、养殖、加工等奖补产业,发放奖补资金0.65亿元。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57%,比自治区考核标准高出5.57个百分点,确保了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增产增收脱贫。

  今年我市将继续谋划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北海地方特色资源,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富民乡村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继续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促进可持续增收致富;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

  今年我市还将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会战,计划在三年内利用市级资金修建修复渠道1123公里,改善恢复水田面积47.5万亩,着力破解我市水利设施滞后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较弱的瓶颈,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住房风貌改造

  乡村更加优美

  “政府部门把我们原来的‘火柴盒’房屋改造成坡屋顶,既美观大方,又能遮阳避雨,很实用!”家住合浦县党江镇亚桥村委许屋村的许大娘乐呵呵地说。

  据悉,我市将以农房风貌管控为切入口,全力推进高速高铁沿线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目前,合浦县党江镇许屋村、沙岗镇旺乡岭新村、海城区赤西村和银海区赤东村等4个村屯已经开工。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桂南民居风貌特色,一排排、一栋栋蓝顶白墙的农房与村庄古朴清新的环境相得益彰,提升了人居环境品位,群众住得舒心惬意。

  目前,我市制定出台了加强农房管控的实施方案、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房管控专责小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带图报建、按图验收”农房新建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农房违法建设快速查处的工作机制,遏制农村住宅乱建现象。

  我市还将农房特色风貌塑造与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同步完善,建设了一批村庄道路硬化、乡贤文化广场、生态农业基地等项目。完善基层党组织、村规民约等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形、实、魂”协同发展。

  今年,市住建局将继续按照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强化统筹、规划管控,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乡村风貌提升第一批任务2842栋5月底全面完工。